- 采购踩坑实录:比砍价更重要的,是学会「选对供应商」
- 供应商审核:为合作把好关键一关
- 采购岗的“崩溃瞬间”,你是不是也经历过?
- 周转率控制: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的关键
- 数字采购是把采购人员从繁琐的流程中解放出来,去做更有价值的事
- 探寻供应链交通路线的奥秘
- 从舞蹈培训乱象到AI采购:企业避坑的关键,是学会“信任验证”
- 预算30万打水漂?企业数字营销采购的3个「反套路」指南
- 揭秘 EOQ 模型:库存管理的利器
- 采购部凌晨3点改方案:从原料暴涨看“被动救火”到“主动控局”的转型
采购踩坑实录:比砍价更重要的,是学会「选对供应商」
上周#罗马仕辟谣倒闭#的热搜里,有个顾客的留言让我瞬间想起采购部的老张:
“我买了他家10个充电宝,现在怕售后没保障,想退货却被告知店铺余额不足——早知道当初就不该信‘老品牌没问题’!”
老张拍着桌子说:“这不是我们去年选的那个五金供应商吗?说好了‘3天交货’,结果拖了两周,还把次品混在正品里,害得我们生产线停了3天!”
采购的每一笔单,都是对供应商的「信任投票」,但现实是:
选的时候,对方拍着胸脯说“质量绝对没问题”;
合作后,要么延迟交货,要么偷工减料;
出了问题,要么推诿责任,要么直接“消失”。
连消费者都在喊“不敢信老品牌”,采购人员的“信任焦虑”,只会更强烈。
采购的「信任陷阱」,你踩过几个?
我采访了5位资深采购,总结出最常见的3个“信任坑”:
「表面靠谱」的陷阱:
某餐饮企业采购经理说,曾经选了一家“资质齐全”的食材供应商,结果后来发现,对方的“有机认证”是伪造的,导致餐厅被投诉“虚假宣传”。
「口头承诺」的陷阱:
某电子厂采购说,供应商答应“如果延迟交货,赔偿5%的损失”,结果真的延迟了,对方却改口说“没写进合同里”,只能吃哑巴亏。
「信息差」的陷阱:
某零售企业采购说,选了一家“低价”的包装供应商,后来才知道,对方用了“回收料”,导致产品包装易破,顾客退货率上升了20%。
采购的痛苦,从来不是“买贵了”,而是“买错了”——一次错误的供应商选择,可能让你花10倍的成本去弥补。
选供应商的「三查原则」,让信任有依据
罗马仕的辟谣事件,其实给了我们一个重要提醒:信任不是靠“感觉”,而是靠“证据”。
某500强企业的采购总监分享了他们的“选供应商方法论”,总结为「三查原则」,让供应商的“靠谱度”可视化:
查「历史信用」:用数据代替“印象分”
工具: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、“安心查”APP(采购圈常用的企业信用查询工具);
重点看:有没有失信记录、法律纠纷、被执行人信息;
案例:他们曾经淘汰了一家“看起来不错”的供应商,因为在“安心查”里查到,对方有3次“合同违约”记录。
查「现场能力」:用实地考察代替“口头承诺”
不是“看工厂”,而是“看细节”:
生产车间的卫生情况(比如食品厂的地面有没有积水);
质量控制流程(比如有没有“次品区”,有没有“每批检测报告”);
员工的工作状态(比如有没有“应付了事”的情况);
案例:某服装企业采购经理说,他们曾经去一家供应商的工厂考察,发现“次品区”的衣服堆得像山,果断淘汰了这家。
查「应急机制」:用“最坏情况”测试靠谱度
问3个问题:
“如果原材料涨价,你们会怎么处理?”(看对方有没有“成本控制能力”);
“如果延迟交货,你们有什么补救措施?”(看对方有没有“责任意识”);
“如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,你们的售后流程是什么?”(看对方有没有“解决问题的能力”);
案例:某家电企业采购说,他们选了一家供应商,因为对方说“如果延迟交货,我们会用空运补上,费用我们承担”,后来真的遇到了延迟,对方真的用了空运,没让生产线停摆。
采购的核心,是「构建信任链」
罗马仕的顾客愿意等他们辟谣,是因为之前的“信任基础”;
我们选供应商,也是在为公司构建一条“可靠的供应链”——
好的供应商,不是“砍价砍出来的”,而是“信任出来的”。
就像某采购经理说的:“我和一家供应商合作了5年,从来没砍过价,但他们给我的价格,比市场价低10%,因为他们知道,我不会随便换供应商。”
采购的终极目标,不是“买便宜的”,而是“买靠谱的”。
- 上一个:供应商审核:为合作把好关键一关
- 下一个: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