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内训、线上课堂、公开课制定服务流程
Service process for enterprise internal training, online classes and open classes
中供国培要闻

从月光到攒钱:我用这3招,把预算变成了“安全感”

作者:中供国培点击:4


双11凌晨1点付尾款时,你是不是也对着购物车默念:‘就买这最后一件’?

结果今天拆快递,发现凑单的3盒面膜还没拆封,去年双11买的洗衣液还剩半箱,而银行卡余额已经降到了三位数——评论区里,有人调侃‘尾款人变吃土人’,但更多人藏着一句没说出口的话:‘我明明做了预算,怎么还是超了?’”

“其实不止双11,我们每天都在经历‘预算刺客’:

早上路过奶茶店,本来没打算买,看到‘第二杯半价’就忍不住,结果花了30块,而你原本计划早上只花10块买早餐;

下班路上刷直播,主播说‘最后一件库存’,你脑子一热下单了一件根本不适合自己的外套,花了500块,而你这个月的衣服预算已经用完了;

月底看账单,你发现‘意外开销’占了工资的30%——比如朋友聚会的AA钱、突然坏了的手机屏幕、冲动买的网红零食……

明明想攒钱,可钱就像漏了的水管,怎么都守不住。”

“据《2024年年轻人消费行为报告》显示:

63%的年轻人不知道自己的钱‘花在哪了’;47%的人每月超支,其中80%是因为‘冲动消费’;只有18%的人能坚持‘每月做预算’。”

“我采访了3个‘预算达人’,他们从‘月光族’变成‘攒钱小能手’,用的方法其实很简单:

方法1:用“信封预算法”,把钱“可视化”

案例:同事小张以前每月工资到手就乱花,后来她把钱分成3个信封:

「必要开销」(房租、水电、吃饭):占工资的50%;

「想要开销」(奶茶、电影、衣服):占30%;

「储蓄」(应急资金、旅行基金):占20%。

“花的时候只从对应的信封里拿,比如想买奶茶,就从‘想要开销’里取,用完了就不买了。”小张说,用了这个方法,她3个月攒了1.2万。

操作技巧:如果不用现金,可以用记账APP(如某记账软件)设置“预算分类”,每花一笔就归到对应的类别里,超支了会有提醒。

方法2:用“零基预算”,告别“惯性消费”

案例:朋友小夏以前做预算,都是“上个月花了多少,这个月就留多少”,结果越花越多。后来她改成“零基预算”——每个月重新规划开销,不管上个月花了多少。

“比如上个月买了新衣服,这个月就把衣服预算砍一半,把钱省下来存起来。”小夏说,这样做之后,她发现很多“惯性消费”其实根本不需要,比如每月订的健身卡,其实只去了2次。

操作技巧:每月1号,坐下来列一张“开销清单”,把每一笔要花的钱都写下来,然后问自己:“这个钱必须花吗?有没有更便宜的替代方式?”

方法3:用“消费延迟法”,治住“冲动消费”

案例:我自己以前也是“冲动消费大户”,后来学了一个方法:想买的东西先放购物车3天,3天后还想要再买。

“上次看到一件网红外套,觉得特别好看,就加了购物车。结果3天后再看,觉得颜色太艳,根本不适合我,就删了。”这样下来,我上个月省了1000块。

操作技巧:对于“非必要”的东西,比如衣服、化妆品、电子产品,都可以用这个方法。如果3天后还想要,说明是真的需要,再买也不迟。”

把“预算控制”从“省钱”升维到“掌控生活”

“有人说,预算控制是‘抠门’,但其实不是——它是让你更懂自己的需求,让钱花在真正能让你开心的地方。比如:

你可以用攒下来的钱,去看一场想看的演唱会,而不是买一堆没用的凑单商品;

你可以用攒下来的钱,给父母买一份礼物,而不是每月花在奶茶和外卖上;

你可以用攒下来的钱,应对突然的意外,比如生病、失业,而不是慌慌张张找朋友借钱。

预算不是枷锁,而是给生活留的‘弹性空间’。就像有人说的:‘攒钱不是为了抠门,而是为了在喜欢的东西面前,不用犹豫;在困难的时候,不用害怕。’”


相关标签: